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北京会见出席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外国科学家代表。丁薛祥表示,国际环境越复杂,中国越会敞开胸怀、打开大门。
此次会见,进一步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在科技合作领域的开放理念。
策源创新思想
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协于2019年发起,其目的是“汇集全球智慧,策源创新思想,搭建民间科技交流平台”。
首届论坛召开的时间是2019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希望论坛促进各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携手合作,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届至第五届论坛举办的时间分别是在2020年11月、2021年11月、2022年11月、2023年11月。
经过多年发展,这一论坛已成为凝聚各方共识的思想策源地。
今年的论坛于10月22日开幕,论坛主席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担任,论坛常务副主席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担任。
参与本届论坛的高级别外国专家以及国际组织数量都创了新高——共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位嘉宾在这次论坛上展开对话。其中包括14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拉斯克奖获得者,27位国际科技组织负责人,41位国内外院士以及200余位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
在开幕式上,万钢在致辞中提出四点倡议:深化基础研究全球开放合作、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关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强化开放协作的全球科技治理。
推动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
据《新闻联播》画面显示,参加10月23日会见的有12位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科学家,包括: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谢克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罗什;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阿里科;德国科技创新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姆利内克;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主任、法国科学院院士马霍等。
其中,谢克曼是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外方主席。他的职业生涯一直致力于基础性、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包括酵母细胞中囊泡运输机制的研究。
丁薛祥表示,将坚定不移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积极推动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共享,更好造福人类。
科学家们表示,坚定支持开放合作,愿同中国深化交流,合作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国际科技合作至关重要。
一方面,科技创新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重大自然灾害、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科技伦理等一系列重要全球性问题。
科技创新,则是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此前,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就提到,“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应对时代挑战,促进和平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科技合作也面临一些障碍。
尤其是近年来,不稳定的贸易环境和政治紧张局势,导致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前景遇阻。
敞开胸怀、打开大门
在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进一步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是在去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的。
《倡议》提到,面对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挑战,各国要同舟共济,加强科技创新主体深度协作、互学互鉴,推进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同突破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科技难题。
《倡议》还提到,坚决反对限制或阻碍科技合作、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坚决反对将科技合作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反对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实施科技霸权霸凌等。
在10月23日的会见中,丁薛祥重申,“国际环境越复杂,中国越会敞开胸怀、打开大门。”
一个事实是,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不同领域与众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以及人员交流、经验分享。
比如,中国让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太空探索、共享航天成果。
2023年10月,在阿塞拜疆召开的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
此外,面对气候变化、荒漠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中国致力于扩大国际合作,共享合作成果,造福各国民众,在新能源、环保、通信等领域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资料 | 央视 新华社 人民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于:北京市